计算机科学系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技术两个本科专业。本系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国内知名的专家、教授和教学名师。计算机科学系共有教师23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2人,国内外知名大学兼职教授3人,具有硕士学位及以上的30人,博士5人,双师型教师12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办于2001年,2005年获学位授予权。2017年实施大类招生,获省级一流专业培育项目、省级教改和新工科项目;2020年获批陕西省高校“一流专业”项目;2017-2020申报的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5项。“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获得2013年陕西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获得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二等奖3项。
近年来,教师主持省部级以上研究项目8项,主持陕西教育厅、渭南市科技局项目15项,主持学校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教师在重要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被SCI、EI检索28篇;出版教材、专著9部;获厅局级以上奖励6项。
基于学校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面向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教学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接人工智能、机器人编程教育的新需求,以师德养成、计算思维、工程能力、教学技能和创新精神的塑造为目标,以国家招教考试和IT行业标准为准绳,以校地、校校和校企全学段深度合作、协同育人为路径,提出“毕业证书+行业认证”的人才培养要求,设计“学科基础+专业方向+企业课程+项目实训+毕业实习”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服务基础教育的信息技术全科教师和一线IT工程师。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的社会适应度。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开办于2013年,2017年获学位授予权。2017年实施大类招生。在“十三五”期间,教师主持省部级以上研究项目2项,主持陕西教育厅、渭南市科技局项目6项,主持学校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教师在重要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被SCI、EI检索20篇;出版教材、专著4部;获厅局级以上奖励3项。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秉承以项目促教学方式改革、以竞赛带动教学内容更新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理念,强化学生项目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软件研发企业外聘具有丰富经验的一线教师、工程师3人,强化学生教学技能、项目研发能力的提升。近年来,学生参加中国“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陕西省网络空间安全技术大赛等高层次学科比赛,获得各类奖项20余项。
计算机科学系建有数据结构实验室、操作系统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计算机组成原理验室、网络安全与综合布线实验室、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实验室、数字逻辑实验室、嵌入式实验室、计算机专业综合、计算机专业技能等多个专业实验室。先后与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渭南高级中学、渭南尚德中学、渭南前进路中学、渭南育红中学、渭南实验小学等学校合作成立了教育教学实践基地;与达内时代科技集团、工信部蓝桥软件学院、传智播客、北京千锋互联科技有限公司等共建了见习、实习基地,实施企业课程嵌入、课程置换、一线工程师进课堂、双师协同、项目实训的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实践教学模式。
计算机科学系秉承以项目促教学方式改革、实施兴趣驱动、专项培训、全员参与的学科竞赛培养方式,强化学生项目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重视学生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项目开发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软件企业外聘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工程师6名,对学生的实训、实习和项目开发进行培训指导。近年来,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4项、省级20项、校级40多项;参加数学建模、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软件设计、网络空间安全技术大赛等高层次学科比赛,获得各类奖项150余项。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本专业适应基础教育对新时代信息技术基本素养的新需求,立足渭南、服务陕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高尚师德师风、爱国情怀和坚定的从教信念,具有扎实系统的计算机学科专业知识体系、深厚的学科素养和较强的师范专业技能以及基础教育教学创新能力,能够胜任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管理工作,适应基础教育的中学骨干教师。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技术及工程管理等基本知识;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和道德水准,有较强的人际交往及合作能力;具有“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意识;掌握数字媒体技术及开发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能在数字媒体企业和其他与数字媒体相关部门,从事应用软件、移动游戏、计算机动画、平面设计等数字媒体应用的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