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建设
 评估整改 
 专业研讨 
 师范认证 
 工科认证 
当前位置: 首页>>专业建设>>评估整改>>正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
2018-05-02 17:06   审核人:


基于学校创业创新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学院组织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系主任、专业建设负责人和课程建设负责人,在学校教学委员会、教学评估办公室和教务处指导下,经过外出参观调研、网上资料调研、参加研讨会、专题研讨、团队合作等环节,完成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调研。

一、认真研读文件,领会精神

1.组织学习渭南师范学院《二级学院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整改主要工作》文件,结合整改任务111121321:赴省内外相关高校、行业企业调研,研讨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修订完善培养方案。省内外相关高校调研,与行业企业一线专家研讨,结合学校转型发展,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就业导向,突出实践环节、能力培养,推进产教融合、校地校企协同培养,构建模块化、实践性课程体系,确保实践环节比重。探索工科专业认证、卓越工程师培养、卓越教师培养等试点或设立实验班。网信学院调研筹备参加计算机类专业开展专业认证试点。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四年不断线”,确保达到师范类专业认证要求。

2.组织学习《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标准明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内涵、学科基础、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证体系、专业类知识体系和核心课程建议等。结合高教司吴岩司长解读,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体现三个突出:一是突出学生中心。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创新形式、改革教法、强化实践,推动本科教学从“教得好”向“学得好”转变;二是突出产出导向。要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地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程度、社会适应度、条件保障度、质保有效度和结果满意度。三是突出持续改进。强调教学工作要建立学校质量保障体系,要把常态监测和定期评估有机结合起来,及时评估、及时反馈、持续改进,推动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3.组织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发〔20184号),意见要求: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推进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确保教师培养质量。

4.组织学习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中央编办等五部门《关于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教师〔20182号),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教师[2017]13号)、《中学教师专业认证标准》、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2012]1号)。要求:开展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行动,出台《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启动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将认证结果作为师范类专业准入、质量评价和教师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并向社会公布。建立高校教师教育质量自我评估制度。

5.教育部教师工作司2018年工作要点,明确要求:启动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推动教师教育在历史交汇期实现全面振兴。(1)大力支持师范院校。遴选建设高水平教师教育基地,分级分类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印发县级教师发展机构建设标准。改进和完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制度,发挥好引领示范作用;(2)提升教师教育质量。推进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启动教师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计划,提倡教师磨炼“三字一话”,强化教学基本功训练,示范引领高素质教师培养。继续出台若干领域中小学教师校长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实施名师名校长领航工程,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校长、职教教师、高校教师国培计划,引领带动各地教师全员培训。

6.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35), 明确指出应逐步开展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寓教于乐的编程教学软件、游戏的开发和推广, 支持开展人工智能竞赛。此次规划出台,将会加快编程培训进入中小学课堂的实施进度。互联网时代,计算机科学的普及,能更好的让中小学生找到更好的学习渠道,更好的认识世界。目前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已经将机器人和编程课程纳入到了中小学的学习范围。

二、扎实调研,积累资料

1.调研工作

目前,全国有1681所高校开设了计算类专业。随着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升级战略的实施,以物联网、云计算、虚拟现实、增强现实、3D打印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益融入产品设计、模具制造、增材制造、物流配送、营销管理等实体经济运行过程。这一新常态为计算机类专业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和发展空间。

然而,由于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与产业、市场结合不够紧密,既没有985211高校的研发、工程优势,也没有高职院校的产业、就业优势。其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滞后,培养方案通用化、课程体系理论化、实践过程仿真化、教学考核分数化,已无法培养出在技术开发、产品服务上具有特长,适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要破解这一制约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发展的“供给侧不足”的内在矛盾,必须立足实践技能培养,依托校企深度合作,改革和创新现有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式。

随着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在互联网+大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社会需求旺盛与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养无法匹配的现实矛盾,给地方本科院校提出了进行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现实课题。过去十年,以陈国良院士为代表的一批科学界和教育界的专家对计算机通识教育的知识普及、能力培养、计算思维渗透已提出较成熟的顶层设计理念。2010年开始,国内一些院校(C9联盟)已率先开始相关改革,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以计算思维和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的时机已基本成熟。

2.外校调研

通过网上调研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宝鸡文理学院、陕西理工学院、闽南师范大学等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汲取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

外出调研高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同晓荣,311日)、黄淮学院(刘军,329日)、陕西师范大学(同晓荣,329日)、北京师范大学(同晓荣,赵晓雷,413日)。

3.调研IT企业和学校用人单位

先后调研国信蓝桥教育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达内时代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华清远见、云间科技和外包学院和西安盖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渭南市电教馆、前进路中学、渭南实验小学和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征求IT企业就IT入职者需求和学校信息化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的知识、技能、素质开展调研,积累第一手资料,为后续方案修订奠定基础。

4.参加新工科认证和师范类专业认证培训会议

按照学校整改方案中要求网信学院调研筹备参加计算机类专业开展专业认证试点和师范类专业认证,探索工科专业认证和卓越工程师培养。 41415日,王敏和孟祥丰参加“推进高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新工科建设研修班”,加深了对“新工科”内涵的理解,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形势与要求、理念与标准以及不断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同晓荣和赵晓雷参加“师范类专业认证与质量体系建设研修班”,交流和研讨了新时代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完善,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及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总体设计与实践探索,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要求和特点—以现场考察为中心和学校迎接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经验分享等内容,对于专业建设中培养方案修订、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关键环节具有指导意义。

三、科学论证,调整方案

召开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经过研讨和讨论,构建和深化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理念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培养目标定位:立足培养服务基础教育的全科信息技术教师和“互联网+”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线IT工程师人才,要求学生掌握数学与自然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学方法与手段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了解本专业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及创新理论,具有较强的计算机系统设计和项目开发能力,能在教育、科研、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和IT行业从事计算机教学、研究、设计和开发等工作。

2.培养模式: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理念,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实施计算机专业大类招生、分方向培养的“2+1+1培养模式,设计“学科基础+专业方向+企业课程+项目实训+毕业实习+企业见习”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出“毕业证书+行业认证”的培养要求,以校企全学段、深层次合作培养为路径,引入企业一线工程师,探索项目实训为依托的“微实训” 、“微实习”;成立大学生专业能力提升指导中心,要求每个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1次专业技能竞赛,至少考取1个专业技能证书,从而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职业需求适应能力和创新创业基本能力。

这一模式的特色是:通过“毕业证书+行业认证”的培养要求,倒逼学生在通识教育阶段就认真规划学业与职业发展;人才培养目标基于IT行业的通用标准和企业标准,通过与IT企业全学段、多维度的密切合作,以IT实际工程为背景,以IT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力求培养创业创新能力强,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一线IT工程技术人才。

3.突出实践教学

1)从需求出发的实验环节

从目标需求出发倒推回必备的知识和能力点,根据课程的类别采取不同的措施。

专业核心类实验:目标需求一般来自后续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应用能力, 以编程能力为重点。

专业方向类实验:目标需求一般来自应用, 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

2)以激发学生兴趣、激励自主创新为目的的学科竞赛

突出学生中心,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创新形式、强化实践,通过让学生参加跨学科数学建模、计算机设计大赛、软件设计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高水平竞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企业课程嵌入模块与工程实训

突出产出导向,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引入企业课程嵌入模块与工程实训,主动对接产业需求。企业工程实训期间的培养目标、标准、要求和体系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要求有一年时间在企业学习和做毕业设计。

第一阶段(5-6学期,1年):基本工程能力培养,由学校模拟企业环境完成,以学校培养为主,企业参与课程植入、课程设计。

第二阶段(7-8学期,1年):工程实践与开发创新能力培养,以企业培养或校企合作培养为主,企业提供或校企共建实习实训环境,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并在企业实施。

4.对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学科基础、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专业类知识体系和核心课程建议符合要求,选用课程核心课程体系示例三,增加软件工程、编译原理的课程设计,达到建议学时数。

5.适应人工智能进入中小学阶段需求,增加人工智能课程

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35), 明确指出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为了适应该需求,修改培养培养目标中“信息技术教师”为“全科信息技术教师”,增加人工智能导论、Python程序设计和教育机器人三门课程。

6.适应师范类认证要求,强化教学基本功训练

适应师范类认证要求,推进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启动教师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计划,提倡教师磨炼“三字一话”,强化教学基本功训练,建议学校建设师范生技能实训中心,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四年不断线”,确保达到师范类专业认证要求。

基于卓越工程师理念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包括卓越全科信息技术教师(师范类)和卓越一线IT工程师。


                                                                  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学院

                                                      2018426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