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建设
 评估整改 
 专业研讨 
 师范认证 
 工科认证 
当前位置: 首页>>专业建设>>评估整改>>正文
 
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
2018-05-15 09:21   审核人:

根据学校提出的创业创新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网信学院组织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系主任、专业建设负责人和课程建设负责人,在学校教学委员会、教学评估办公室和教务处指导下,对网信学院大类招生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外出参观调研、网上资料调研、参加研讨会、专题研讨、团队合作等环节,针对行业和企业对软件技术人才的需求进行调查和分析,完成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调研。通过调研,推进软件工程专业的建设,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深入了解专业发展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及专业建设设想等一系列问题,经过初步分析调查,编制本报告。

一、认真研读文件,领会学校精神

1.组织专业团队成员认真学习渭南师范学院《二级学院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整改主要工作》文件,结合整改任务中1、11、12、13、21条中要求,赴省内外相关高校、行业企业调研,和高校专家、行业专家共同研讨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修订和完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学校转型发展,构建软件工程专业一线卓越的IT工程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和加强实践环节、注重学生各种能力培养,全力推进产教研融合、校地校企协同培养,构建模块化、实践性、综合性的课程体系,确保实践环节比重。探索新工科专业认证、卓越工程师培养等试点或设立实验班。网信学院调研筹备计算机类专业参加专业认证试点。

2.组织专业团队成员认真学习《普通高等学校本科计算机类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标准明确软件工程专业内涵、学科基础、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证体系、专业类知识体系和核心课程建议等。结合高教司吴岩司长解读,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体现三个突出:一是突出学生中心。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创新形式、改革教法、强化实践,推动本科教学从“教得好”向“学得好”转变;二是突出产出导向。要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地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程度、社会适应度、条件保障度、质保有效度和结果满意度。三是突出持续改进。强调教学工作要建立学校质量保障体系,要把常态监测和定期评估有机结合起来,及时评估、及时反馈、持续改进,推动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3. 组织专业团队成员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发〔2018〕4号),意见要求:全面提高高等学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的教师队伍。着力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搭建校级教师发展平台,组织研修活动,开展教学研究与指导,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加强院系教研室等学习共同体建设,建立完善传帮带机制。全面开展高等学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重点面向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为高等学校培养人才培育生力军。重视各级各类学校辅导员专业发展。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和人文交流机制,有序推动国内外教师双向交流。

4. 组织专业团队成员认真学习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央编办等五部门《关于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教师〔2018〕2号),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教师[2017]13号)要求:培养目标应与时俱进,要建立公开、适应社会需求、有行业企业参与制定修订制度,定期评价与修订目标的合理性,以提高人才对产业的适应性。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评价与修订过程有行业或企业专家参与。

5. 组织专业团队成员认真学习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相关文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就是要确认工科专业毕业生达到行业认可的既定质量标准要求,是一种以培养目标和毕业出口要求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配备、办学条件配置等都围绕学生毕业能力达成这一核心任务展开,并强调建立专业持续改进机制和文化以保证专业教育质量和专业教育活力。

6.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35号), 明确指出应逐步开展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寓教于乐的编程教学软件、游戏的开发和推广, 支持开展人工智能竞赛。此次规划出台,将会加快编程培训进入中小学课堂的实施进度。互联网时代,计算机科学的普及,能更好的让中小学生找到更好的学习渠道,更好的认识世界。目前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已经将机器人和编程课程纳入到了中小学的学习范围。

7.组织专业团队成员认真学习《教育部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教高司函〔2017〕6号),具体要求: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并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我国工科教育正探索突破“技术范式”、“科学范式”、“工科范式”,力图构建“新工科范式”。

二、认真扎实调研,积累宝贵资料和经验

1.调研工作

目前,全国有1681所高校开设了计算类专业。随着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升级战略的实施,以物联网、云计算、虚拟现实、增强现实、3D打印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益融入产品设计、模具制造、增材制造、物流配送、营销管理等实体经济运行过程。这一新常态为计算机类专业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和发展空间。

然而,由于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与产业、市场结合不够紧密,既没有985、211高校的研发、工程优势,也没有高职院校的产业、就业优势。其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滞后,培养方案通用化、课程体系理论化、实践过程仿真化、教学考核分数化,已无法培养出在技术开发、产品服务上具有特长,适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要破解这一制约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发展的“供给侧不足”的内在矛盾,必须立足实践技能培养,依托校企深度合作,改革和创新现有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式。

随着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在互联网+大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社会需求旺盛与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养无法匹配的现实矛盾,给地方本科院校提出了进行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现实课题。过去十年,以陈国良院士为代表的一批科学界和教育界的专家对计算机通识教育的知识普及、能力培养、计算思维渗透已提出较成熟的顶层设计理念。2010年开始,国内一些院校(C9联盟)已率先开始相关改革,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以计算思维和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的时机已基本成熟。

2.外校调研

通过网上调研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宝鸡文理学院、陕西理工学院、西安邮电大学等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汲取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

外出调研高校,实现了“带着问题去,带着答案回”的目标。深入到调研院校的软件工程专业,围绕专业调研内容,结合各专业自身状况,逐一参观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情况,认真了解了调研院校专业,积极探讨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改革及课堂教学,学习借鉴了专业办学特色。先后分别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何小虎,3月11日)、黄淮学院(何小虎,3月29日)、西安邮电大学(索红军,3月29日)、西北大学(何小虎,索红军,4月13日)。

3. 加强科学研究,推进校企合作

先后调研国信蓝桥教育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西安传智博客、中软国际、达内时代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云间科技和外包学院和西安樱桃谷科技有限公司,征求IT企业就IT入职者需求应具备的知识、技能、素质开展调研,积累第一手资料,为后续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奠定基础。

4.参加“推进高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新工科建设专题”培训会议

按照学校整改方案中要求网信学院调研筹备参加计算机类专业开展专业认证试点,探索工科专业认证和卓越工程师培养。 4月14至15日,何小虎、李云飞、哈渭涛、贾晓强参加“推进高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新工科建设研修班”,加深了对“新工科”内涵的理解,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形势与要求、理念与标准以及不断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对于专业建设中培养方案修订、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关键环节具有指导意义。从而更好地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完善。

三、科学论证,调整方案

为了适应产业结构调整软件工程专业,以行业发展的新趋势适时调整专业建设标准,学校与行业、知名企业无缝对接引领行业人才新要求,专门召开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经过研讨和讨论,构建和深化基于卓越一线IT工程师教育理念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培养目标定位:立足培养服务基础教育的全科信息技术教师和“互联网+”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线IT工程师人才,要求学生掌握计算科学基础理论、软件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及应用知识,具有软件开发能力以及软件开发实践的初步经验和项目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具有软件维护及软件运行管理的能力,能在教育、科研、企事业单位和IT行业从事软件工程技术研究、设计、开发、管理、服务等工作。

2.培养模式: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理念,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实施计算机专业大类招生、分方向培养的“2+1+1”培养模式,设计“学科基础+专业方向+企业课程+项目实训+毕业实习+企业见习”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出“毕业证书+行业认证”的培养要求,以校企全学段、深层次合作培养为路径,引入企业一线工程师,探索项目实训为依托的“微实训” 、“微实习”;成立大学生专业能力提升指导中心,要求每个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1次专业技能竞赛,至少考取1个专业技能证书,从而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职业需求适应能力和创新创业基本能力。

这一模式的特色是:通过“毕业证书+行业认证”的培养要求,倒逼学生在通识教育阶段就认真规划学业与职业发展;人才培养目标基于IT行业的通用标准和企业标准,通过与IT企业全学段、多维度的密切合作,以IT实际工程为背景,以IT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力求培养创业创新能力强,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一线IT工程技术人才。

3.突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综合能力。

(1)从需求出发的实验环节

从目标需求出发倒推回必备的知识和能力点,根据课程的类别采取不同的措施。专业核心类实验:目标需求一般来自后续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应用能力, 以编程能力为重点。专业方向类实验:目标需求一般来自应用, 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

(2)以激发学生兴趣、激励自主创新为目的的学科竞赛

加强学生技能竞赛活动的开展。突出学生中心,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创新形式、强化实践,通过让学生参加跨学科数学建模、计算机设计大赛、软件设计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高水平竞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企业课程嵌入模块与工程实训

建立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突出产出导向,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引入企业课程嵌入模块与工程实训,主动对接产业需求。企业工程实训期间的培养目标、标准、要求和体系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要求有一年时间在企业学习和做毕业设计。

第一阶段(5-6学期,1年):基本工程能力培养,由学校模拟企业环境完成,以学校培养为主,企业参与课程植入、课程设计。

第二阶段(7-8学期,1年):工程实践与开发创新能力培养,以企业培养或校企合作培养为主,企业提供或校企共建实习实训环境,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并在企业实施。

4.对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计算机类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软件工程专业中学科基础、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专业类知识体系和核心课程建议符合要求,选用课程核心课程体系示例三,增加软件工程、编译原理的课程设计,达到建议学时数。

5.适应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发展实际需求,增加人工智能、大数据相关课程。

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35号),调整相关课程,增加人工智能导论、Python程序设计和大数据处理三门课程。

                                                                软件工程专业团队

                                                                 2018年4月26日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