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与国家、社会、学生在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标准和要求方面的“三方契约”,是学校统筹分配教学资源、实施人才培养过程、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开展质量监控与评价的主要依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学院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中,认真落实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整改目标任务,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根本出发点,严格对照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标准,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本科专业质量标准、计算机类专业工程认证标准、师范类专业认证为准绳,以校地、校校和校企“全学段”深度合作、“协同育人”为路径,科学设计了基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学科基础+专业课程+专业拓展+实践环节+毕业实习”的计算机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网信学院充分结合师范专业认证、工程专业认证,认真对标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立足学生“品德、知识、技能、素养”等核心竞争力的塑造,关注学生作为新时代信息技术全科教师和一线工程师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写实(指内部讨论、外部调研、校内外论证、企业同行毕业生意见吸收等)、写细(指理论实践学分的平衡、学科基础专业核心课程的加强、各类实践环节的衔接等)、写新(专业大类分流的衔接、人文科学课程的加强、选修课程与基础教育和行业需求的衔接等),其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做法与经验。
一、以本为本、回归常识,强化修订过程的组织行为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最重要的教学文件之一,其制定、修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教育部有关本科教学的规范、标准,涉及到专业认证的要求、指标,涉及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落实、细化,关乎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质量,关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潜力,关乎教育主管部门、同行专家、用人单位和家长学生对学校的评价。因此,必须改变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是一项上下折腾人、出力不讨好工作的错误观念,必须改变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是一项专业活动、应该由专业团队和负责人完成的错误认知,必须改变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是一项文字游戏、粘粘贴贴、拼拼凑凑就能过关的敷衍态度,强化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的组织行为,举全二级学院之力而为之,组建由院长牵头、班子成员协助的领导小组,制定切实可行、周密细致的工作方案,在外出调研、团队研讨、方案修订、专家论证、企业咨询、校友访谈、定稿审核等关键环节,为专业团队和专业负责人提供尽可能好的人员、资金、场地、外协等条件保障。
为有效地避免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看客现象”,网信学院要求院长、教学院长、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行业专家组长必须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依据国家本科专业质量标准,在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学科归属、学分比例、课程矩阵、课程设置、考核方式、实践环节等主要观测点严格把关,确保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科学、规范、达标。同时,明确了院长、教学院长、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教学秘书、学工办主任、办公室主任等主要成员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的职责、任务和要求,制定了权责明晰、切实可行的奖励、问责和惩戒办法,做到用制度管人、用条例做事、用奖惩调节,通过强有力的组织行为保障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这项重要工作的高效率实施和高质量完成。
二、调研论证、严格规范,体现方案修订的科学规范
网信学院组织专业团队先后实地调研了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黄淮学院、温州大学、宁波工程学院、常熟理工学院、兰州城市学院等高校,网上调研了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宝鸡文理学院、陕西理工学院、闽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学习、研读和借鉴不同层次高校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避免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实际需求的“背靠背”现象,学院组织专业负责人先后调研了国信蓝桥教育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达内时代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华为云间科技有限公司、西安服务外包学院和渭南市3D打印联盟等不同类型的IT企业,以及渭南市电教馆、前进路中学、渭南实验小学和渭南职业技术学院等不同层次的教育机构,广泛征求IT企业对“一线IT工程师”入职者和学校在“互联网+”背景下对信息技术全科教师应具备的品德、知识、技能和素养的基本要求,积累了大量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奠定了资料基础。
按照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要求,学院组织召开了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研讨会、答辩会和校外评审会,邀请西北大学康宝生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胡建伟博士、西安邮电大学孙家泽博士、时代达内集团院校总监李军峰、蓝桥学院西北院校总监单宝军、华为云间科技项目经理刘俊、西安樱桃谷科技公司负责人张强、前进路中学基础教育专家王茹新等8名行业专家,举行了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经过专家点评、深入研讨和激烈讨论,为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审核定稿提供了意见和建议。
三、明晰目标、对照国标,注重课程设置的通专结合
学院组织专业团队认真学习《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立足培养服务基础教育新要求的信息技术全科教师和“互联网+”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的一线IT工程师人才,明确要求学生掌握数学与自然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学方法与手段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了解本专业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及创新理论,具有较强的计算机系统设计和项目开发能力,能在教育、科研、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和IT行业从事计算机教学、研究、设计和开发等工作。通过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对应关系矩阵》和《课程(环节)与培养规格对应矩阵》的量化分析,及时响应市场对人才能力的新要求,动态实现课程学时调整、课程置换及新课程的引入,选修课为47学分,比例达到25.9%。
为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工程能力,达到工程认证的12条标准,网信学院组织行业专家、企业IT工程师和专业团队教师进行研讨,把理论课程划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技能课、企业植入课等6类课程,划分了类似Web开发、移动应用开发和大数据分析等不同专业小方向。学科基础课增大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的课时,增加了大学物理课程,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达到工程认证占比15%的要求。专业类课增加了算法分析与设计和网页设计课程的实践课时,由原来的36学时变成了64学时,增加了大数据分析与处理、Python程序设计、数据挖掘、人工智能与应用、软件需求与建模、软件设计与体系结构、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等7门课程,删减了电子商务、程序方法学、网络程序设计、UML统一建模语言等4门课程,确保了各类课程的占比达到计算机类国家标准和工程认证的基本要求。
四、实践育人、产教融合,打造方案实施的体系框架
网信学院主动对接国家教师教育振兴和“智能制造 工业4.0”行动计划,构建地方政府、高等学校、用人单位“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框架,以工程技术为主线,实施计算机大类招生、分方向培养的“1.5+1.5+1”培养模式,设计“学科基础+专业方向+企业课程+项目实训+毕业实习+企业见习”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出“毕业证书+行业认证”的毕业要求,以校地、校校和校企“全学段深度合作”、“产教协同育人”为路径,引入中小学教师和企业一线工程师进课堂,探索“微实训”、“微实习”“暑期小学期”,要求每个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1次专业技能竞赛,至少考取1个专业技能证书。
此次培养方案修订进一步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实践学分56学分,比例达到31%,具体做法包括:(1)突出能力培养。从目标需求出发倒推必备的专业能力点,专业核心类实验一般来自后续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编程和测试能力;专业方向类实验一般来自工程应用,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系统设计能力。(2)突出学生中心。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通过让学生参加跨学科数学建模、计算机设计大赛、软件设计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高水平学科竞赛, 培养学生分析复杂问题、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3)突出产出导向。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引入企业课程嵌入模块与工程实训模块。企业工程实训的培养目标、标准、要求和体系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要求毕业生累计有一年时间在企业学习和做毕业设计。
五、立足追赶、追求超越,突出专业认证的对应衔接
随着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在互联网+大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社会需求旺盛与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养无法匹配的现实矛盾。基于学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基础教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启动之初,网信学院组织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系主任、专业建设负责人、课程建设负责人和全体教职工认真研读《关于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教师〔2018〕2号)、《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教师〔2017〕13号)和新工科认证的《华盛顿协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等重要文件,将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与师范专业认证、新工科认证对应衔接,严格按照专业认证标准设置课程、强化实践、优化比例、细化考核,扎实推进师范专业认证,及时启动新工科认证,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教学质量评估制度,搭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
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为积极适应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新要求,将教师教育课增加到36学分,其中必修课≥10学分、总学分≥14学分、教育实践时间≥18周;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40学分,占总学分比例≥10%;学科专业课程108学分,占总学分比例≥50%;实践环节14个,体现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四年不断线”,确保达到师范类专业认证要求。为适应教育部有关人工智能课程进入中小学阶段的新要求,及时增加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增加人工智能导论、Python程序设计和教育机器人等信息技术全科教师课程,强化师范生信息技术教学能力训练。
学院组织教学骨干参加计算机类专业开展专业认证试点和师范类专业认证,探索工科专业认证有效实施路径,选派9位教师参加“推进高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新工科建设研修班”,加深了对“新工科”内涵的理解,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形势与要求、理念与标准以及不断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选派5位教师参加“师范类专业认证与质量体系建设研修班”,交流和研讨了新时代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完善,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及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总体设计与实践探索,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要求和特点等内容,对于此次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学分比例、考核方式等关键环节提供了指导。
结合学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整改工作方案》要求,网信学院坚持立德树人、就业导向,以工程技术为主线,强化实践环节,突出能力培养,优化课程体系,着力提高学生的从教技能、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力求培养能够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的应用型计算机人才,较好地完成了本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其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一是突出学生中心,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推动教学从“教得好”向“学得好”转变;二是突出产出导向,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地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切实提高人才培养工作的达成度、适应度、保障度、有效度和满意度;三是突出持续改进,强调建立二级学院的质量保障体系,把常态监测和定期评估有机结合起来,及时评估、及时反馈、持续改进,从而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可资借鉴。
(刘 军,同晓荣,何小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