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势分析(面临竞争态势与发展需求)
“十四五”期间,信息革命进程将持续快速演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广泛渗透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从蓄势待发到群体迸发。计算机学院立足陕西、面向全国,将进一步强化计算机学科专业建设,打造适应“新工科”要求的计算机类专业群,大力发展适应陕西经济社会需求的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等应用型新专业,培养适应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技术全科教师和卓越一线IT工程师。
“十四五”期间,计算机学院超越的对象主要是西安文理学院、洛阳师范学院,追赶的对象主要是陕西理工大学、宁波工程学院。
(二)指导思想(办什么样的学院,怎样办好学院)
基层党建:坚定理想信念,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践行者。
思想引领:潜心立德树人,做塑造学生品德修为的引路人。
师德师风:坚守教育初心,做陪伴学生健康成长的暖心人。
学生培养:践行学高为师,做专注学生学业进步的解惑者。
以电子信息(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点立项建设为牵引,以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一流团队建设为支撑,以高层次人才引进和教研团队效能发挥为动能,以通过师范认证、专业认证和工程认证为约束,通过改革教师业绩评价机制,制定“质量+”专业评价新体系、“教师+”绩效考核新机制、“学生+”学习评价新标准,实施核心课程“慕课+SPOC化”建设规划、青年教师“博士化”扶持计划、教学名师“头雁引领”计划、教学督导“督学、督教、督管”对接计划、专业教师“双师化”培训计划、“五团十三队”学风浓郁计划,引导、激励和约束广大教师潜心教书育人、专注科学研究、热心社会服务。
(三)目标定位(明确学科专业领域发展目标、跨学科专业和多学科人才培养目标)
1.办学功能水平定位
“十四五”期间,计算机学院将立足高水平应用型本科教育,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产出导向和五育并举,推进师范认证和工程认证,培育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打造信息技术全科教师和一线IT工程师培养高地。进一步,依据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申请基本条件,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创新发展需要,基于计算机学科的基础和优势,在计算机技术开发与应用、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攻关与改造、工程规划与管理等领域,培养学科基础扎实、专业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IT工程技术人才。
应用型本科层次:计算机类专业将继续实施以计算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的“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能力+计算思维”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协同、产教融合为路径的“全学段·学科竞赛+技能培训+项目实训”人才培养体系,对标工科认证和专业评估要求,着力培养学生在“互联网+”“大数据”环境下的计算机软件需求分析、大数据处理、软件开发测试、复杂系统构造的信息技术卓越教师和一线IT工程师能力。
硕士研究生层次:培养电子信息(计算机应用)方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方向一:虚拟现实与人工智能;方向二:生物信息与大数据处理;方向三:网络空间安全与云计算。
2.学科专业领域目标
培养适应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电子信息(计算机应用)领域在虚拟现实与人工智能、生物信息与大数据处理、网络空间安全与云计算等三个学科方向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构建校企协同、产教融合的信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学生对信息系统认知、有效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终身学习信息技术、基于网络协同工作等四种能力。
(1)突出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知识表达:教学范例>为范式,构造学生由特定领域知识支撑、与专业知识融合贯通的计算思维意识集合,使其具备高级软件系统的抽象、表达、设计、测试和应用能力。在教学设计上,面向IT不同专业的具体应用需求,在知识、能力、素养等方面绘制相应的<能力目标:知识表达:课程设置>映射矩阵。其中,能力目标涵盖问题求解、启发推理、系统设计和构建评价等要素;知识表达包括计算思维相关的数学基础、逻辑思维和工程领域等内容;课程设置侧重从抽象、语言、系统等不同层级构思、设计、实现和应用特定行业的软件系统。
(2)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以问题求解、启发推理、系统设计、构建评价等四种能力为目标,紧扣课程应解决的理论与实际问题,采取计算思维指导下的范例式教学模式,设计对应的<能力目标:知识表达:教学范例>映射矩阵,引导学生从应用者的角度融合软件设计的工具与计算思维的方法,提高复杂系统的构思、设计、实现、测试和应用水平,进而学会运用计算思维工具去分析、构造和解决特定IT专业的实际问题。
构建IT职业能力提升为导向的“全学段·学科竞赛+技能培训+项目实训”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以“课堂支撑、项目推动、双师指导、协同培养”为路径,培养适应“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等IT产业需求的信息技术一线工程师。
(1)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角度,拓宽数学、逻辑、工程及管理等相关知识,设计结合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方向”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计算机大类培养模式,引导学生跨专业、跨学科参加高水平、高层次学科竞赛。
(2)按照“学科基础+专业教育+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的体系,依据信息学科及不同专业特色,设计强调工程实践和思维训练的课程体系,实施能力导向的信息专业教学综合改革与实践。
(3)按照IT行业基本合格的入职者标准,构建“验证实验+综合实验+课程设计+专业见习+专业实训+专业实习+项目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体系,实施企业课程嵌入、一线工程师进课堂、教师学生进企业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过程。
(4)对大学生创业、创新精神的有效培养,通过拓展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有关的思维训练、科技训练、项目管理、企业管理等选修课程,实行科技活动、专题报告、社会实践等综合教育课程的创新学分管理,促使学生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培养自身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计算思维核心能力。
3.特色定位
依据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扎实实施“一目标二特色三支撑四平台五评价”的教育教学体系和“产教融合、双师培养、工程教育”的教学特色。
一目标是指“培养创业、创新的卓越信息技术教师和一线IT工程师应用型人才”。二特色是指“信息技术教师培养特色,一线IT工程师培养特色”。三支撑是指“计算思维导向、突出实践环节的专业/课程体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学情教情调查分析的质量监控体系”。四平台包括“线上线下结合的理论教学平台,校内校外融合的实践教学平台,专业能力提升的学科竞赛平台,高质量就业导向的考研、软考和实习平台”。五评价包括“学生学习效果达成度,学生就业能力适应度,毕业生创业成功率,社会和用人单位认可度,同行专家学者认可度”。
(四)核心指标规划
(1)电子信息(计算机应用)获批专业学位点立项建设。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通过师范专业二级认证。
(3)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通过专业认证/工程认证。
(4)信息安全专业(国控)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
(5)人工智能新专业获批并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
(6)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获批国际合作办学项目1个。
(7)依托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项目,申报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奖1项。
(8)依托学科建设项目,申报省级科技领军人才1人,省级科研创新团队1个,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项。
(9)依托“课程思政”“五育并举”项目,申报省级校园文化建设奖1项,“双创”基层党支部1个。
(10)体现信息类专业学生竞争力的硕士研究生录取率、软件资格与水平考试(中级)通过率、省级以上A类学科竞赛参与率和获奖率等指标显著提升。
(11)体现产教融合模式人才培养成效的毕业生在信息类行业一线企业就业率显著提高,毕业生平均就业薪资水平显著提高。